节气养生 | 霜降至,天寒凉,科学“秋冻”暖心

2019-10-24 10:33

 
节气
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

 

深秋至,寒风起,今天,我们迎来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——霜降。

 

 

一场秋雨一场寒,随着霜降的到来,冬天也随之拉开了序幕。凉爽的天气开始向着寒冷迈进,而不论是干冷还是湿冷,只要是“冷”就让人瑟瑟发抖。



 

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的说法,但是到底怎么“冻”却没有标准。

 

不“冻”不行,“冻”过了也不行。

 

所以,把握“秋冻”的度就十分重要。

 

那么,如何科学“秋冻”?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呢?
 

 

 
“冻”对时间
 
 

 

一般来说,当户外早晚温度在15℃-20℃之间时,可以适当“冻”一下,但是当温度降低到15℃以下就应该结束“秋冻”了,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,还易“惹病上身”。

 

当然,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尽相同,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调整限度。

 


 

“冻”对地方
 
 

 

很多人认为“秋冻”就是全身“冻”,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。“秋冻”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,像这几个部位就千万不能“冻”!

 

首先是头部头为诸阳之汇,易受风邪侵袭,因此,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。在秋季,最好不要晨起洗头,否则易受风寒。

 

第二是颈部这个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,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
 

第三是肚脐肚脐皮下没有脂肪,因而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容易被寒邪侵袭。而肚脐一旦受凉,则易引起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从而引发腹痛腹泻,甚至宫寒、痛经、不孕等症。

 

第四是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,出现发凉麻木、酸痛不适等症状,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。

 

第五是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加之脚部皮肤薄、脂肪少、保暖性差,如若受凉,很容易会让病邪乘虚而入。

 

 

“冻”对人
 
 
 

秋冻并非人人适宜,像老年人、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就不适合。

 

此外,有这些病症的人,也不适合“秋冻”。

 

心脑血管病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从而导致血压升高,或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,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症状。

 

哮喘、支气管炎:哮喘病对气温、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,当受寒邪侵袭时,抵抗力变弱,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哮喘。另外,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,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比较差,着凉时,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,被病菌病毒入侵后易引起感冒、咳嗽、扁桃腺炎,甚至肺炎。

 

肠胃病:肠胃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,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,如果防护不当,就会使旧病复发。

 

 

除了“秋冻”,你还可以...
 
 

 

众所周知,秋季是夏冬的过渡期,是热到冷的转折点,除了用“秋冻”的方式来提前适应寒冷,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。

 

1
常备热水袋

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内,建议常备热水袋,既可以温暖膝盖,也方便随时暖手。

 

在晚上临睡前,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,有助于舒缓神经,缓解骨骼僵硬。还可以把热水袋在脚底放置一会,可以帮助脚部保暖。

 

2
每晚泡脚
 

手脚畏寒的人,建议每次洗漱时用40℃左右的热水,以及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~30分钟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,达到活血化瘀、补气升阳的作用。

3
适当温补

常吃一些能补气、活血、温阳的食物,比如燕窝、黄芪、枸杞子、红枣等既能暖胃生津,又能驱寒活血,可以让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天过的更“暖”。

 
燕窝

燕窝味甘、平,归肺、胃、肾三经,富含钙、磷、铁、钠、钾及对促进人体活力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等,具有养阴润燥、益气补中、治虚损、养颜等功效,可与牛奶、冰糖、木瓜等搭配食用,也可以直接隔水炖,是秋冬季滋补常备之品。

 

黄芪味甘微温,归脾、肾经,具有补气、升阳、固表等作用,可入膳,也可泡水喝,经常食用,能够达到增强免疫力、补脾肺之气、增强体质等多种养生效果,是秋季温补必备之佳品。

黄芪
 

 

霜降至,寒风起,抵御严寒,就得科学“秋冻”!“冻”出抵抗力,“暖”身又“暖”心。

 

 

· END · 

 

▍图片来源:网络,摄图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4006788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