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 | 秋风爽甘露滋,惟愿健康“暑”于你,无

2019-08-23 10:29

 

夏余秋始,八月未央。迎着末伏的余烈,踏着时序的鼓点,处暑节气携一身飒爽的新凉,如约而至。
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云:"七月中,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"意思是说,暑气至此而止,开始退伏潜藏
 

 

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处暑过后,气温下降日趋明显,昼夜温差也开始加大。面对这变化多端的天气,很多人难以适应,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呼吸道感染、肠胃炎、感冒等流行疾病。
 

 

 

为了能够减少天气带来的不适,同时也为了增强自身的抵抗力,以便更好的应对这“多事之秋”,我们需要及时做好养生调理!

 

处暑如何养生调理?
 

 

  解秋乏  

 

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而因为阳气的潜藏,人体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,即常说的“秋乏”。此时,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。

 

 TIPS 

● 增加睡眠预防“秋乏”就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,提倡处暑过后睡眠时间应比夏夜“多一个小时”,争取晚上11点前入睡,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!只有这样才能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,养精蓄锐。

 

 

● 热水泡脚夜晚睡前可用热水泡脚,能起到潜阳纳气、促进睡眠的效果。泡脚后若再行足底的涌泉穴按摩,更能潜阳助眠、补肾益精、健体延年。

 


  防秋燥  

 

在处暑前后,夏天的暑热依然会有残留,除此之外还会增添初秋的燥热。燥热之下,皮肤会干燥,嗓子会发干,即使饮用一大杯水,也难以解渴,而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——“秋燥”。

 

“秋燥”属温燥,病症多表现为头疼、少汗、口渴、干咳少痰、咽干不适等,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,需要及时预防调理。

 

 TIPS 

● 多开窗少开空调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,尽量多开窗,使空气流动,让室内湿浊之气散去。另外,室内可以养些植物,如吊兰、文竹等绿色植物,可以调节室内空气,增加氧含量,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。

 

 

● 滋阴润肺秋气应肺,肺喜润恶燥,因而,饮食养生当注重“清”、“润”二字,切勿过于滋腻。除了多喝水外,还应多吃西红柿、莲藕、荸荠、梨等甘润多汁的瓜果,以及滋阴润肺的食材,如麦冬、玉竹、沙参、百合、燕窝等。

 

冻干燕窝,精选马来西亚适龄金丝燕燕盏为原材,传统工艺炖煮,精细加工,营养丰富,即冲即食,方便又省时。

 

 

  御寒潮  

处暑节气过后,天气渐凉,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,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。
 

与此同时,由于天气的变化,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,胃酸分泌增加,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,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。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,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。

 

 TIPS 

● 防护肚脐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,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。若防护不当,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,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孩穿露脐装,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,从而导致各种寒症。

 

 

● 少辣多酸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,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。因此,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、寒凉食物,可以多吃酸性食物,如苹果、梨、葡萄以及龙眼等。

 


 

龙眼属于酸性食品,具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对于气血不足、血虚萎黄等症效果奇佳。食用时要适量,以免对身体不利。

  祛湿热  

 

谚语有云: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。处暑时节,暑气未退,湿气未散,湿热并行,脾胃仍为湿所困,功能较弱。因而此时养生应讲求平补,不宜过早“贴秋膘”,注意固护脾胃,防止食积。

 

 TIPS 

● 运动祛湿运动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,所以平时可以选择一些方便有效的运动,比如慢跑、健走、瑜伽等。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度不宜过剧,否则会消耗过多的津液,加重秋燥和秋乏的症状。

 

 

● 环境祛湿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,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,不要直接睡地板,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,在天气稍干燥之时开窗通风,下雨时紧闭门窗,打开除湿器,尽量减少外出。

 

 

● 饮食祛湿中医认为脾胃主湿,所以,在湿气较重的环境中尽量别吃伤脾胃的食物,比如凉拌食品、冷饮、甜食、酒精等。而想要祛湿的话,可以选择清淡、易消化、利水的食物,比如冬瓜、薏米、黄芪等。

 

 

黄芪,源自内蒙古固阳,新鲜采挖,无黑心无空心,营养丰富易吸收,每天泡一杯,祛湿利水,精神百倍。

 

一度暑出处暑时

秋风送爽已觉迟

 

 

炎夏渐远,处暑已至

秋风爽,甘露滋

天地始肃,禾乃登

惟愿幸福“暑”于您

健康常伴您左右

 

· END · 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4006788020